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

人總是善忘的

文章日期:2010年12月10日

雖然3周前政府落重藥打壓樓市,包括向2年內轉售住宅物業徵收5%至15%的額外從價短炒印花稅,令市場交投大幅萎縮和出現減價、撻訂個案!不過,仍有聲音說倘若樓價再升,政府仍要再加藥,筆者認為,政府對這類「若樓價不跌,便勢不罷休」的意見,要極為小心對待,要知道,外圍經濟環境千變萬化,而新政策推出以後,卻不是可以容易說改就改,萬一落藥太重,樓價調頭回跌之時,卻又碰上經濟環境急劇惡化,便可能出現「人踩人! 」的場面,到時要救市便同樣的不容易。

事實上,早前市場憧憬美國推第二輪貨幣量化寬鬆(QE2),以為可以將息率進一步推低,卻怎料由於市場對美國不斷增債具有戒心,債息不跌反升,10年期債息一度回升至3.34厘水平,較3個月前低位升了4成有多,而近日港元兌美元匯價回落,反映資金流出香港的可能性,而港股也在高位下調接近一成,其實都應視乎市場已發出一定警號,不應太過掉以輕心。

筆者記得,97年時政府推出「八萬五」的建屋目標,當時政客和不少市民莫不額手興慶,但誰又料到一場亞洲金融風暴,可以令到樓價大跌近七成,做成逾10萬個負資產家庭﹖不過,人從來是善忘的,市民如是,政客更甚。

撰文:陸振球 (明報地產版主管)

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

一個負資產醫生的故事 : 曾繁光

文章日期:2010年12月8日

曾幾何時,香港曾有超過10萬個負資產家庭,所謂前事不忘,能回顧一些負資產的故事,絕對有助我們在做投資決定時,作出更理性的抉擇。

曾繁光於1991至2010年間為青山醫院的高級精神科醫生(在2個月前才「下海」私人執業),絕對是高薪厚職的精英,他由於「貪錢」,想一嘗「現兜兜」買層樓,1990年已積極投資股票,在93至94年開始,為加大回報率更借孖展、炒期指,試過數十萬元的本金,透過借孖展,轉眼變成千萬元。當時未沽出股票,已買了值800萬元的豪宅,一心想沽清手上股票可以贖樓兼退休。

「我曾經買過首長國際(0697),猶記得可以一日升4倍,點到你唔心雄,跟住買了幾隻股票,也是升20、30倍,好刺激」。不斷贏錢,是他往後不斷加注的原因。怎料去一次泰國旅行,卻遇上小股災,令當時過千萬元的股票,遭到斬倉,一鋪清袋,更變為倒輸數百萬元,欠落一身債,唯有將手上的樓加按以解當時之困。怎知噩耗未完,1998年的金融風暴,其豪宅跌價六成,他遂淪為負資產,與此同時,之前欠下巨債的利息以倍數增加。幸好他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,銀行亦接受他更改還款辦法。

曾繁光結果要用八成的工資來還債、供樓及交管理費。而他的太太也要重出江湖任教師,負擔生活費及兒女學費。「子女轉校去英基,不再讀國際學校,省回三分之一的學費。曾經連續4年,每逢暑假、聖誕假便帶3名子女到畫室繪畫,不會去旅行。在超市臨關門時段,才去搶減價貨,當時子女的衣服唔著,也要考慮很久才買一套新衫」。

為了賺錢,他寫6個報章專欄,每天寫3000字,更會逢周六、日便到一些機構作公共演講賺外快。金融風暴接續有SARS,他不介意上電視披露自己是負資產一族,因而被人稱為「負資產醫生」,但卻能藉自身經歷鼓勵別人,以過來人身分與大家共同面對逆境。「人要快樂就不應只追求自身的快樂,這種快樂並不長久,要快樂就得令身邊人幸福,這才是真正的幸福」。他指人生充滿挫折,但也要繼續前行,雖然過程會辛苦,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,與家人及朋友傾談分擔問題,便可較輕易面對困境。

那麼今天他還會投資股票嗎?他沒有明言,只說比之前為少,亦不會借孖展,以打游擊為主。反而賽馬日必會捧場,還要選一些大冷門,以小博大。

撰文﹕陸振球 (明報地產版主管)

2010年12月6日星期一

「新招」與樓市雪崩效應

文章日期:2010年12月6日

政府出重招包括徵收最高達樓價15%的額外印花稅以遏抑炒風以來,不少屋苑成交跌了達8至9成,且相繼錄得減價及撻訂個案,一些評論指措施其實有利用家,因市場少了炒家兼樓價受壓,用家便可以更容易上車,又指真正用家不會怕入市後樓價下跌云云。

筆者認為,「新招」對用家沒影響的說法,甚有商榷之處。事實上,根據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的推算,過去三季,所謂短炒個案只佔整體成交約一成多,而「新招」推出後,不少屋苑交投跌幅遠遠超過五成或以上,固然是反映一些用家和長線投資者,希望等候樓價多回落一點,但也不排除是他們認為入市風險增加了,改變了原來的買樓決定。

回顧97年時出現了亞洲金融風暴和「八萬五」政策,初期大家都以為樓市只會輕微下調,而筆者認識的不少朋友,其實是在98年時樓價跌了約兩成多以後,認為樓市調整已差不多,已是他們這批用家的入市好時機,於是買樓自用,卻原來最終樓價是可以跌近七成,令他們最終成了負資產,而至今他們持有的物業,樓價仍未「返家鄉」。

猶幸筆者的朋友,最終仍捱得過去,但多年來也曾擔驚受怕,怕一旦失業而要供斷,便隨時有可能破產。

跌價時 買家未必肯接貨

筆者記得,97年後整體樓價一度跌了近七成,但其實在首2年已先跌了3至4成多,誰又可以擔保將來樓價一定不會有相似表現?

然而,在政府的「新招」下,以後若用家入市,兩年內要轉賣物業,就算是蝕了錢,也要被徵樓價5%至15%的額外印花稅,令他們面對的風險大增,跳船逃生的機會則大減。

更重要的是,當樓價真的短期內急挫了二至三成,大家認為用家和長線投資者,真的會願意承受「新招」下的風險,仍大無畏的入市?如若不是,則樓市急跌時,炒家固然絕跡,其他買家也未必願意接在高空跌下來的刀,隨時引發「雪崩效應」。

文﹕陸振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