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

一位CEO從「負資產」學會了甚麼?

文章日期:2010年12月16日

少年得志,自然容易衝動。現時是宏安集團(1222)及位元堂(0897)的董事總經理,以及是PNG(0221,前身為利來控股)主席兼董董事總經理和中國農產品交易(0149)主席的陳振康,畢業於理工大學會計系,之後加入KMG Byrne作會計師,在28歲獲客戶邀請至一家工程公司任財務總,公司一年後市,陳在29已歲獲擢升入董事局,當時已是高薪厚職,但因投資過於進取,97年後一度成為負資產一族。

陳振康回憶18歲的時候,一家9口住在紅磡唐樓。有一天全部家人一起食飯,陳想起身添飯,幾乎撞跌背後的外甥,因有感而發:「將來我會買一層樓。」可能當時他說「會買」而不是「想買」,陳的大家姐聽到後「噗」的一聲笑了起來。多年後他果然買了一層單位給父母居住,為外甥的單位付首期。

陳在年青時,一位女同事對她說退休時要有三層單位﹕「第一層個單位用作自住;第二個收租,維持基本生活;第三個都是收租,收到的租金可以用來旅行、養車、養狗……所有生活享受都靠它。」陳覺得很有道理,心想:「我還有二、三十年才退休,現在開始投資,退休前應該可以供滿三個單位,到時就可以安枕無憂。」他更決定在1996年開始行動。

陳當時已經「上了車」,住在紅磡一個自置物業。雖然還要供款十幾年的銀行按揭,但在這個「三個單位退休計劃」中,可算是完成了第一個目標,還有兩個,便繼續想辦法。

到了1996年年底,陳留意到黃埔花園一個556呎的「筍盤」,業主開價240萬,他還價235萬,對方竟然肯賣,當時樓市炒得火熱,業主沒有封盤反價已是幸運,陳心想「唔買就執輸」,當晚隨即落了「細訂」,翌日到銀行做了一份專業人士透支計劃作首期,餘額以按揭貨款,分20年供款。

幾個月後,樓價繼續飆升,帳面計算他第二個單位賺了幾十萬,心中暗喜,覺得自己做了一個「英明決定」。每天下班後,陳便去睇樓,最後留意到另一個黃埔花園923呎的大單位,以615萬元成交,雖然價錢較高,但以當時樓價計算實在是「物有所值」。他用第一個物業加按支付首期,餘額以按揭貸款,然後把物業租給一個韓國商人,租金補貼部分供樓費用,以為這樣做退休後既可收取租金,單位還有機會繼續升值。

當時「銀行水浸」,借錢易如反掌,買樓之外,他還借「孖展」買股票。買樓升值加上股票賺錢,真是左右逢源,之後他遇上現時的老闆,獲聘為公司任財務總監,年薪接近七位數字。陳認為是事業上的一個新突破,簡直就是「三喜臨門」。

陳的新工作上任的日期是1997年7月,之後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樓價「插水式」下跌,滿街都是負資產人士,而陳手上的股票也損失慘重。

屋漏兼逢連夜雨,那個韓國租客可能生意出了問題,一聲不響地回國,離開前沒有退租,害得陳苦等三個月,既收不到租金,又找不到人,最後還要花律師費,找法庭人員去「破門」收樓,人去樓空,欲哭無淚。

陳當時靜下來計算,三個單位欠下銀行八百多萬。那時利息高,每月供款接近10萬。韓籍租客「搬走」後,找不到新租客,少了租金收入,每月的薪金還不夠供樓。那時他本想賣出黃埔花園的大單位,但樓價實在太低,最後決定放棄第一個單位,自己則搬到那大單位居住。

陳現在回想,他之所以成為負資產人士,與「退休時要有三個單位」這個目標無關,而是自己不自量力,以為「有前無後,打死罷就」,完全不顧及風險,盲目投資。不過他認為,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,因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,學懂了「堅持」的重要。

陳當時心想:「幸好我還有工作。」但由於經濟不景氣,新公司業務大不如前,不久之後,同樣面對嚴重的財務危機。經濟環境愈來愈困難,雖然被裁員的不是我,但減薪亦在所難免。除了收入大減之外,還要面對公司上下的壓力,老闆愁眉苦臉,同事士氣低落,陳曾經作了最壞打算,就是「劈炮唔撈」,最多申請破產,幾年後又一條好漢。

然而,陳認為在這關鍵時刻,最重要的事就是要「堅持」。老闆要他堅持下去,為公司開源節流;同事要我堅持下去,帶領他們走出困境;阿媽要他堅持下去,別讓她茶飯不思;他自己也要堅持下去,不想自己就此一蹶不振,倒地不起。

最終,陳捱過了最困難的時刻,為現時的老闆工作了14年,看到集團由最初的一間上市公司變成四間。當年只有1億的資產值,變成了今天的60億。問陳憑什麼走到今天的景況?他回應只有兩個字:堅持。

至於曾親歷負資產,陳卻認為是難得的經歷,他當時經常對自已和身邊的人說﹕「我覺得我的生活很富足,你看,我家住黃埔花園,雖然是負資產,總算有地方住;每天早餐12元,午餐如非公務,到飯堂消費32元,晚餐奢侈一點,50元一定搞掂。另外衣服基本上幾套西裝、有衫替換,加上學聲樂學費,每個月的人工維持基本生活,綽綽有餘。」

時至今日,陳稱朋友經常說以他的經濟能力,已足可遷往半山或赤柱居住,為何仍「留守」在黃埔花園?原因便當保留當時負資產仍感到人生富足的感覺。(以上部份內容錄自陳振康所著的《上流力》)

撰文﹕陸振球 (明報地產版主管)

沒有留言: